(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新发展阶段,要将人口转型与人力资本提高、资本深化、劳动生产率改进、创新行为加强等人口质量特征相联系,通过久久为功的长期政策设计充分挖掘人口知识红利、人才红利,持续提高国民健康红利。
第一,全面开发人口质量红利。一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强基补短,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更加重视不同人口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衔接。从具体内容看,人力资本积累分为学龄前干预即儿童早期发展、学龄人口接受基础教育、青年时期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工作时期通过在职学习培训提高技能等。今天的学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就是昨天的学龄期儿童,任一环节内容建设缺失都会对个体不同生命周期人力资本积累形成负面影响。从目前我国现实看,青年时期接受大专以上教育后向工作时期过渡的衔接环节常常会出现问题,未来应大力发展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教育与职业发展有效衔接,实现个体进步与国家发展相统一。
第二,充分挖掘人口知识红利、人才红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经济发展和各类社会场景中的广泛渗透,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要素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一是我国人口转型也对应着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劳动力,以及与产业转型相伴的大规模的产业工人群体;二是各地区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占比的持续上升,必将带来丰富的人才红利、知识红利、工程师红利,必将有利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并形成新发展阶段劳动力的数量溢价不断消失而知识溢价不断上升的新局面,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主体迈向高端水平。
第三,持续提高健康红利。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目前,我们关注人力资本提高主要强调增强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储备,而对劳动力健康情况的关注度不够高。劳动力健康不仅包含生理健康,更蕴含心理健康。特别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在提高中,对于广大进城农民工和迁移至城市的新型农民而言,除要破除户籍、生育、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不平等规定之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进城人员与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真正做到人进城、心落地,完成进城人员向市民化的转变,这也是保障劳动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